城市越大人心越远?从“送别会”中窥见日本社会的人情文化
大都市的“世态炎凉”?
现代的大城市,楼越盖越高,人越聚越多,生活越来越方便。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似乎越来越淡薄。在东京,住在同一个公寓里的人平时见面即使互相打招呼,一般也没有什么交往,邻居之间也是如此,很少打听对方的家庭情况和职业,有的时候甚至连对方的姓名也不知道。
熟人甚至朋友也很少到对方家里做客。有事见面都去附近的咖啡店——工作,家庭,孩子,工资——这些都是个人的隐私,很多事情都不能随便打听,似乎人与人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刨根问底会被周围人认为不懂礼貌。所以有些人从乡下或者小城市初来东京的时候,会感到很不习惯。
曾经有一首歌曲,叫《东京沙漠》,歌中唱道:“长空在灰蒙蒙中呜咽,人们不知将善良丢弃在何方?...高楼大厦的峡谷中,没有河流,只有黑压压的人群在蠕动。”
其实,不问并不代表不感兴趣或者不关心。日本的电视台每天下午都有八卦节目,主要关注演艺界的艺人或者政治家等公众人物的私生活,曝光各种丑闻,还有社会上各种小道消息。这些八卦节目主要面向家庭主妇播放,而且到了周末还会重播,满足那些上班族的观看需求。这说明日本民众对八卦节目是感兴趣的。
东京为何如此“冷漠”?
近年来,中国国内的大城市日益现代化,众多的年轻人移居到大城市,有的求学、有的工作、有的打工......大家都体验到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同时也感到淹没在都市的茫茫人海中的个人的渺小,容易抱怨世态炎凉。
其实现代都市中人际关系的淡泊是个普遍现象。美国心理学家米尔克拉姆曾经分析说:现代的大都市,人们接触到的信息量过多,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便出现如下四种倾向。将这些分析运用到日本社会,就可以找到很多实例:
第一,对于偶然看到的信息,尽量短时间处理。比如在楼道或者电梯里遇到邻居,一般只打声招呼,尽量不多说话。如果想聊天,也只是谈一下天气,或者夸奖对方的宠物或者小孩可爱。保存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是一种礼貌。
第二,对于不重要的信息,尽可能漠视。比如在拥挤的地铁或者公共汽车,一般不关心周围人的打扮和行为。对于陌生人注视,会引起对方的误解,以为自己的衣服上粘着异物,或者发型有问题。对于电车里的陌生人要保持一种礼貌性的漠视。
第三,遇事会将责任推给别人,尽可能躲避责任。比如见到有人摔倒,也快步走过,和别人撞上,尽量怪罪对方,虽然嘴上道歉,但是内心里并没有歉意。在工作中更是尽量避免承担责任,明哲保身。
第四,尽量避免个人直接接触。比如公寓楼里觉得对邻居的行为不满,也不自己找对方提意见,尽量让管理员和对方说,而管理员也不愿意找麻烦,于是贴一张纸条,不点名批评,让当事人自己理解,这样可以避免矛盾和冲突。
令人感动的小故事
不过,即便在如此“冷漠”的都市环境中,笔者前不久还是目睹了一个感人的场面。笔者所居住的公寓楼的管理员大妈突然要退休了。所谓管理员就是在公寓一楼的门房里的一位看门人,有时要兼做清扫或者各种杂事。
公寓楼白天有两位管理员,夜里有一位值夜班的警卫。两位管理员中一位是早上来上班的大叔,他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之间值班,另外一位是下午4点到晚上10点上班的这位大妈。
其实,大妈本人就住在附近的一个小区里。她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在家里闲的无聊,便来做管理员,打工挣一些零花钱。大妈平时非常热情,见谁都笑嘻嘻地打招呼,有时下班回来的居民还会和大妈聊几句,不知不觉,大妈在这里工作了快十年了,当年在院子里姗姗学步的小孩子已经读中学了,大妈也到了退休的年龄。
于是,按照惯例,公寓的管理委员会要为大妈开欢送会,以此表示对于大妈工作的感谢。但是,她认为自己就住在附近的小区,还会经常和大家见面,不愿意麻烦大家,于是坚决推辞。
管理委员会没有办法,只好私下买来鲜花和礼品,在她最后一次上班的晚上10点,楼里的居民聚集在一楼的大厅,等她交接完工作,大家举办了一个小型而感人的送别会,感谢大妈十年如一日认真地工作,和对孩子们的照顾。但是,楼里的几个热心的大叔觉得未尽情谊,便自发地组织起来,住户自愿参加,大家凑份子在会客厅召开送别会。平时不太交往的人们这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借送别会增进彼此的感情。
场面十分让人动容。
平时只是见面打招呼,并没有深交的居民们自发为退休的管理员大妈开送别会,说明送别会在日本人的意识中占重要的地位。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式“送别”
东京周围虽然城市化程度很高,流动人口也很多,但是这里仍然保持着一个传统,那就是迎新送往,有人退休或者调动,人们会举办送别会,表达对于离开的人依依惜别之情。
离别,自古有之,惜别之心也是人之常情。表达离别之情应该是世界各国共同的感情,在中国,古代的《诗经》中就有表达离别的诗句,《史记》中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太子及宾客送荆轲至易水之上,荆轲曾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送行的场面十分悲壮。但是离别作为诗歌的主题,要等到魏晋南北朝之后。
记得六朝时代的《玉台新咏》中的《悲与亲友别》这样吟道:“悲与亲友别,气结不能言,赠子以自爱,道远会见难,人生无几时,颠沛在其间,念子弃我去,新心有所欢,结志青云上,何时复来还。”
大诗人李白也曾写道:“正当今昔肠断处,骊歌愁绝不忍听。”这些诗散发着浓郁的离别哀愁,感叹人生无常,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人送别,要写诗,要唱歌,要饮酒,要设宴,还要折柳枝相送,更要送到十里长亭。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送别》中这样描绘了折柳:“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再看长亭,李叔同曾在《送别》中吟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些都汇聚成一种文化。
近代初期,曾经流行送别时赠送照片留念,鲁迅离开仙台医学专科学校时,藤野先生就曾送给他一张照片,后面写着两个字:“惜别”。
日本自公元600年派出遣唐使之后,直到1882年,一直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大概和许多中国的文化传统一样,中国古人重视送别的传统传入日本并保留至今。
在日本的公司里,有各种各样的聚会,其中送别会最重要,也最体现人情味。日本社会重视节点,送别就是一个集体对于要离开的成员的一个节点。曾经一起同甘共苦的同事要离开了,只要认真工作,对公司做出了贡献,和周围的同事和睦相处,送别会肯定是少不了的。
为了表达惜别之情,有时还要开二次会,三次会。送行的人依依惜别,离开的人也留有余韵,这就是最好的送别。正如隋朝无名氏的诗歌唱道:“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惜别之情古今中外皆有,但重视送别会似乎是日本独特的文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