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了11代的陶器工房 ー 陶德窑体验拉坯轮车
对现代人而言,陶器或许是种艺术品。
回溯地球的历史,从容器这类器物还不存在,
制作器物的技术仍被视为伟大发现的时代起,
直至陶器成为日常生活用品的时期,陶器至今仍在持续创造属于它们的历史。
但对习惯了耐摔且设计多变的塑胶制品的现代人而言,
陶器已经不算是日常生活用品,而是比较近似于一种艺术品了,
在过去那个陶器与生活合而为一的时代,陶器只要采取符合其用途的设计就能热卖,
但到了现代,容器的种类与材质都已多变到了令人选择困难的程度。

在沉浸于他们彼此间的交谈的同时,我们走回了1楼,准备开始体验制作陶器。
即将步入礼堂的两人,
分别自大阪与福岛的一对情侣,
各自将模仿他们家乡形状的筷架拿给我看。

他们还为我介绍了准备赠送给近期举办的结婚典礼的出席者的纪念品──使用拉坏轮车一个个打造而成的杯子。
这笑容是多么地灿烂,
使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再次将300年的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并活在当下的原动力,不就是“人”本身吗,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下了这个结论。
包括了那些保护了我的人、在我遇到困难时,对我伸出援助的人……
以及感到痛苦时,借我可以依靠的肩膀的人。

表情庄重,坐在拉坯轮车前的陶先生。

宛如魔术一般,整团黏土逐渐变成容器。
几乎是瞬间便变换了姿态的拉坯轮车与黏土魔术……
职人的手看起来就如同是在施法一般。

开始上课,我也久违地坐在拉坯轮车前,跟二十多年前一样,重新学习起如何制陶。

果然,制作过程不会如我想像的顺利,
陶器的厚度越来越薄,也让我越发紧张起来。

刚刚看起来明明是如同魔法般的操作……
但我的手越往上移动,陶器便随之崩塌。
立刻功败垂成。

历经曲折最后终于完成的属于我自己的陶器。
虽然无法跟继承了300年经验的职人的眼光、品味与技巧相比。
但却仍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与黏土肌肤相亲的喜悦。
经我之手诞生于此世,并烧制而成的陶器。
就如同它的独一无二一般,每个人都是特别的。
无论双亲是谁、在哪出生及成长、现在住在何方……
人人都仍然与众不同,无法取代。
藉由地震、过去曾发生的战争,以及当下所面对的核能发电厂事故等各种事件,
我才能了解到了大家都是如此特别。
在此感谢承继了11代的大堀相马烧传统的陶先生与Kaori女士。
在体验过陶德窑的拉坯轮车制陶活动后,我了解了到每件事都是特别的。
这件我所亲手打造的陶器将花费数十天的时间干燥并烧制,我非常期待,希望能早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