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bout Japan

深度日本:惊了!日本是如何将这些反输出到其它国家的?

深度日本 夏日假期
深度日本:惊了!日本是如何将这些反输出到其它国家的?

作者栾殿武,旅日华人教授。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微观日本”:致力于深度解读日本文化,从微观角度带你领略东瀛万千。

自古以来,日本人就很善于学习世界最一流的先进知识,随后“融会贯通”,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发展,慢慢也可以成为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传统。日本口味的咖喱,是一例;日式拉面,也是一例。学习后再创造,世界因此更丰富!

善于学习的日本人

善于学习的日本人

众所周知,日本人好奇心比较强,自古以来就擅长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日本人喜欢“一流”,从很早就不断从一流的国家吸收外来文化,首先提高自己,然后不断改良。例如在古代,日本就从中国引进了铜镜、玉器、汉字、书籍、道教、中国化的佛教等等。

这个时期,遣隋使和遣唐使带回了各种中国的文化,京都的法隆寺唐招提寺的建筑风格就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中世纪,禅宗传入日本,僧人来往频繁,他们带来了素餐膳食和饮茶以及茶点,随着商船的来往,中国的水墨画、铜钱以及瓷器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也传入日本,日本一直在消化,并执着地保留了传统工艺。

在近代,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传教士带来了南蛮文化,其中有天主教、火枪、地球仪、西洋乐器以及烟草、辣椒和葱等,与此同时,从长崎出岛引进的荷兰以及中国的文物始终刺激着日本的知识阶层的好奇心。

(图:唐招提寺 金堂)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大量引进西方文明,曾经派遣大规模的岩仓使节团游历欧美各国,历时两年,确立各方面定点模仿对象,比如:医学仿效德国,陆军效仿法国,其中特别注重效仿大英帝国,引进了君主立宪和议院内阁制、邮政系统、铁路系统和建筑技术等,日本社会也争相模仿英国,到后来又转向模仿德国,不但在军事上效仿德国,就连宪法也参照德意志帝国的。

战后,日本的政治家又坚定地跟随美国这个一流国家,经过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80年代经济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对美贸易黑字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美国学者傅高义曾经在《日本第一》一书中总结了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其中包括匠人精神、追求技术上的一流、高质量的产品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经过不断地努力,日本挤进了发达七国的“富人俱乐部”。

这些都是日本在近代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即“追赶和超越”,以欧美为模范的结果。这种精神在饮食方面也得到发扬光大。从饮食方面来看,日本从亚洲引进并改进了两种大众饮食,而且实现了赶超。其一是咖喱饭,其二是拉面。

日式口味咖喱饭

日式口味咖喱饭

咖喱饭的香料来自印度,1498年,葡萄牙人为了寻找珍贵的香料,冒险乘船到达印度西海岸。他们借用泰米尔语的“Kari”,将印度的咖喱饭称为“Carel”,100年之后,英国人取代葡萄牙人经营香料贸易,开设了东印度公司。

随后,英国人将咖喱粉普及到英国和东南亚等殖民地。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咖喱饭的国际名称也变成了“Curry”,做法也以英国的特色为主,牛肉和马铃薯、洋葱一起煮,最后加上黄色味料块调味,增加粘稠度。

明治时期,日本提出富国强兵的国策,富国之前先强兵,海军效仿英国,咖喱饭也引进到日本的海军,成为军队的伙食,于是,退伍军人回乡后将咖喱饭推广到民间。战后,咖喱饭更是深入到民间,成为小学午餐的定制菜单。

因此,很多日本人从小就喜爱吃咖喱饭。咖喱饭也是上至高档酒店的餐厅,下至普通大众食堂最常见的料理。著名食品公司也纷纷推出咖喱卤块,分甜口、中辣、辣口三类,方便主妇在家里制作咖喱饭。

而且,这些咖喱卤块还大量销往国外,现在在世界上形成了三种咖喱,一个是欧洲风味、另外一个是印度和东南亚风味、还有一个就是日本风味。

对于中国人来说,来日本能不能吃咖喱饭,是检验是否适应日本饮食习惯的一个标志。很多日本人以为是否能吃生鱼片和纳豆,是习惯日本饮食文化的标准,其实不然。一般的食堂和饭店的菜单不一定有生鱼片和纳豆,外国人如果不能吃,也可以避开。但是,咖喱饭随处可见。

现在,日本各地又出现了很多咖喱专卖店,店主使用各种香料,配制独特风味的咖喱饭,满足那些咖喱爱好者。这些店主从印度和东南亚采购到各类香料,通过研究油温、放入香料的顺序以及食材的种类,配制出各种美味的咖喱。

把拉面卖到面食的故乡

把拉面卖到面食的故乡

谈到拉面,应该从面条说起。面条本来是中国的西北地区发明的。中国人为了消化黍子和谷子等杂粮,发明了面条的做法。据报道,2005年10月,在青海的遗迹中发现了4000年前的面条。后来又通过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交流,引进了小麦粉,创造出了拉面和面条。

使用小麦粉制作面条的方法见于6世纪中叶的南北朝时代的《齐民要术》,名为“水引饼”,这是现在面条的原型。面条作为家常菜进入千千万万个寻常百姓家,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各种风味的做法,有兰州拉面、有广东的伊府面、有四川的担担面、有山西的刀削面、河南的鱼焙面、还有北京的炸酱面、上海的阳春面。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像面条这样的家常菜式几乎没有机会登大雅之堂,在饭店的菜谱里很难找到。1910年,来自横滨的尾崎贯一在浅草开办了中华料理店“来来轩”,主打中式快餐“馄饨、拉面、包子、烧卖”,盛极一时,从此,在日本的平民百姓中普及了拉面和烧卖。

战后,拉面被发扬光大,居然产生了猪骨、酱油、黄酱、盐味四大流派,成长为日本快餐业的一大支柱,拉面店遍布全国。

日本不但把方便面和杯面推销到了世界各地,“味千”拉面更是逆袭登陆,将日本的拉面输出到拉面的故乡——中国。虽然可以说是饮食文化交流,但是应该引起国人反思。

值得借鉴的精神

值得借鉴的精神

无论是咖喱还是拉面,最初都只是印度和中国的家常便饭,但是日本最终能将其变成快餐产业的支柱,并能向海外输出,这得益于日本人做事认真,有时甚至是执着追求。要实践这种执着,既要花费金钱,还要花费时间,更加需要热情和毅力,还需要对于知识的渴望。

这种执着类似于匠人磨练技艺,对待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还源于一种强烈的专业意识和一种追求完美,挑战顶峰的自豪。店主们对于拉面的追求有时被称为“拉面道”。

日本的“道”强调的是精神,是明治时期开始提倡的一种教育方式,“道”强调专一,重视反复磨炼过程,而且还要持之以恒的坚守。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