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匠人:首创“无烟柴窑”的陶艺家日下部正和
献身陶艺半世纪
日下部正和还在蹒跚学步时,有一天母亲在外干活留他独自在家,看到壁炉的火光,觉得很好奇,就爬到了壁炉边去玩火,结果不幸烧伤了。不幸的是,伤残的部位无法复原,从此他的手两边各有一个手指有缺。日下部先生伸给大家看,笑着说,他的手很特殊,制陶时,可做出很多别人做不到的效果。
24岁时,日下部正和开始了后来成为自己生涯天职的陶艺创作及柴烧研究,直至42岁,在美国加州举办首次海外个展;2001年在加拿大建成世界首座无烟柴窑,同年秋,又在三春町建成日本首座无烟柴窑;2005年,他和美国的马克兰塞·特合著出版《日本柴窑烧成揭秘》,成为世界各地陶艺者们抢购的指南书。
从2009年至今,日下部先生的足迹遍布了日、中、英、捷、美、土、加等国家,四处建造无烟柴窑并传授建窑技术;2016年5月在东京著名的武藏野美术大学,建成世界首座室内无烟柴窑;3.11大地震之后,他又在家乡福岛三春町举办个人陶展及组织柴烧国际工作坊,逾6个国家的陶瓷工作者及学生前往参加。
游彷陶窑初体验
探访日下部先生的大本营——游彷陶窑。砖头砌成了长方形的没有封顶的洞,旁边堆砌了好多的木头和柴火,日下部先生亲自建造改装的新式“高效无烟柴窑”,燃料利用更为高效、升温速度更快、烧制过程更易于控制,是具窑炉知识、机械本领、建筑功能于一体高性能、功能强大的窑炉。
自主制作小型陶器的程序十分有趣。从构思陶器形状,到使用不同工具让其更有设计感,发挥各自想象力,杯子,玫瑰花,南瓜……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加者们,像极了一群孩童,带着兴趣专心致志地制陶。做完后,一个一个的把它放进了用砖头砌好的窑里,再用泥土和砖头封上。
随后进入最为重要的阶段——看窑。参加者两人为一组,三个小时为单位进行轮班制烧窑。要将窑的温度,从最开始的50度控制到第二天的傍晚,调至1280度;第二天晚上21:00左右,再上调至 1300度,这每个时间段都有要达成的目标温度,不能大意。而第三天进行冷却之后的开窑,真是充满期待、激动人心。
无烟柴窑的魅力
经日下部先生柴窑烧制的瓷器,散发出润玉般的光泽,多姿的火焰在陶瓷表面形成令人迷醉的肌理效果。用柴窑烧出的陶瓷作品比电窑、气窑更有韵味,在预期效果外,会出现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可以感受极速升温状态下的落灰效果,也更有日本“侘寂”美学的风格。这也是柴烧迷人的部分。
日下部正和在其中掺揉了自己烧制柴窑时的实践经验,木柴和黏土、施釉和涂抹泥浆、烧制前的准备工作、装窑、烧制过程、开窑、烧制的特殊技艺等等,这些复杂的工序,均是日下部先生苦苦推广“无烟柴窑”良苦用心的佐证。每一段时间、每一刻瞬间感受均不相同,所以创作出来的作品亦完全不同,堪称“一期一会”。
日下部先生将氧气形容为“帅哥”,将投入窑中的木柴为“美女”,旧式柴窑里的“帅哥”与“美女”结合并不完美,导致产生大量浓烟,让烧成效果受到影响,亦污染了空气环境。而由他创制的无烟柴窑,能让木料燃烧得更彻底:“我让‘帅哥’‘美女’拥抱得更紧,瓷器的烧成时间也由过去的7至10天缩短为36小时!”
通过制陶传递快乐
什么才是陶瓷制作最重要的元素?有人一再强调“泥巴、泥巴,还是泥巴”;有的人则气定神闲地提醒“烧制陶瓷,没有烧怎么能成工艺”;还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果没有绘制技法,诸君是无法赋予器物生命的”。釉料、器型、功能也被讨论者拿出来说事,更有人主张“看它是否能向观者传达有价值的信息”。
一般认为,制陶是陶土、火焰和造型的艺术,但日下部先生更倾向于把它看做人和人交往的传递快乐的艺术。他希望自己研究的无烟柴窑技术能够助贫困的人们摆脱贫困,他还指导来自瑞典、美国、香港等地的陶艺工作者,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外,建无烟陶窑或讲学。
现在,虽已76岁高龄,依然带着使命感边周游世界,边致力于陶艺的传播。坚持每天绘制“观世音法像”以及“微笑天使”等图案,来“鼓励自己好好活着”的日下部正和先生,把自己的大半生,都献给了自己所挚爱的事业。他虽未获得“陶艺大师”称号,但堪称国际著名日本无烟柴窑大师。
第一次患癌时,医生曾断言日下部正和的寿命只剩不到三个月。亲友劝说他必须保持好心情,因为这是与病魔斗争最有力的武器。于是,他在病房内连续作画41天,用毛笔绘制观世音菩萨,感谢上苍赐给他的一切。对于日下部先生来说,每次手术就仿佛在地狱里走了一遭,然而他笔下的观世音的面容,始终宁静而温和,只有历尽沧桑的脸,才可能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微笑。
更多阅读:“蛭谷和纸”传人川原隆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