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About Japan

日本匠人:“蛭谷和纸”传人川原隆邦

日本人 传统手工工艺 升龙道 富山 中部 北陆
日本匠人:“蛭谷和纸”传人川原隆邦

2017年,“U-50国际北陆工艺竞赛”的最终结果在日本富山县揭晓。经过历时半年的评审,长达一整天的终审和公开论坛,从36个国家、600多件应征作品、100件入选作品中,最终遴选出的“国际北陆手工艺大奖”,竟是一张薄薄的手作和纸——这纸每平方米的重量不到2克!这开创的是手工造纸的轻量记录,挑战的是机器造纸的尖端科技,超越了迄今造纸、用纸的技术难度。

出人意料的获奖者

出人意料的获奖者

获奖者川原隆邦,给人的感觉不像是那种传统的工匠。这个八零后来领奖现场的装束,更是令人捧腹——粘着泥土的套鞋、厚实的工作服、脏兮兮的围裙,可见他对制造和纸忘我的热爱。手工和纸,也许是这一届所有应征作品中价格最低的,所获得评价却是有史以来最高的。这样的挑战是近乎堂吉诃德式的,但体现了工匠特有的执着、浪漫和爱心。

川原隆邦说:“我真的没考虑过获奖,能够参加展览已经倍感幸福啦”。的确,手工艺需要不断挑战的精神境界和对感恩的哲理诠释,所谓的大奖其实只是对手艺人的鼓励。川原是蛭谷和纸唯一的继承人,这约400年前从滋贺县东近江市的蛭谷、移居富山县朝日町的人们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术,与八尾和纸,五个山和纸一起,作为“越中和纸”被指定为日本的国家传统工艺品。

邂逅乃传承之契机

邂逅乃传承之契机

度过了沉迷于足球的学生时代,2004年,川原隆邦随父母工作调动移居到了富山。邂逅了最后的蛭谷和纸匠米丘寅吉先生。那是,米丘寅吉已83岁,几乎没有进行和纸制作。但是,对和纸制作的思考,人生中战前、战中、战后的经历,以及米丘寅吉先生的生活态度等等,都深深影响了川原隆邦。虽然并非从一开始就以和纸工匠为目标,但那片土地上长期扎根的东西,很自然地吸引住了他。

与米丘寅吉先生的邂逅,改变了川原隆邦的人生。传统工艺的生产在新时代,仍然在重复着各种各样的试行错误。川原隆邦说,每逢此时,耳畔总会回响起米丘先生的声音:“不要与和纸一起殉情,边做各种各样的事,边做和纸就好啦”。与自己的生活方式相结合,他开设了自我表现的印象工作室、画廊,继续挑战与迄今为止所不同的和纸制作,并将之发扬光大。

扶桑和纸前世今生

扶桑和纸前世今生

忆往昔,华夏发明的“纸”通过高丽传到扶桑,日本独特的原料和制作方法,诞生了具有东瀛文化特色的“和纸”。在佛教盛行的古都奈良,平安京设立了官方造纸工场,于是和纸在关西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著名的三家和纸产商:越前和木(福井县越前市)、美浓和纸(岐阜县美浓市)以及土佐和纸(高知县土佐市),分别使用各自特有的原材料、水和工艺方法,因此最终成品也略有差别。

经历了1200年漫漫岁月,和纸在衣食住行、冠婚葬祭等许多方面融入大和民族的生活。即使在西洋纸普及的今天,和纸依然是日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和纸在现代艺术领域也展示了新的魅力,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的倍受瞩目。这传统制纸所承载的文化价值逐渐超过了使用价值,它代表着古人的智慧和文化的沉积。因而,日本“和纸”技术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纸是这样制成的

和纸是这样制成的

在田地里培育纸抄材料的黄蜀葵烧成灰,从附近的山上挖出桑树;巨大的炖锅,煮着和纸的原料,煮软、漂洗、搅拌、用木槌持续槌打细小纤维;抄纸水槽中,使用制作用的过滤网不断地筛滤;在用柴火加热的铁制干燥机上贴上和纸……春夏培育、秋天收获、冬季抄纸……与扶桑的时节风土相匹配,在感知自然的同时,彻悟从往昔承袭至今的“蛭谷和纸”之意义。

川原隆邦与玻璃加工企业“三芝硝材”携手,让和纸技艺及玻璃工艺这两种技术在交互作用下,孕育出崭新的样貌和全新的用途——创造出夹手漉和纸玻璃作品;和迪士尼的合作,则更显出川原隆邦的风格——以小熊维尼的蜂蜜罐子为原型,带有自然纸浆味的信封四件套就这样诞生,手工做的每一张信纸信封上都印有维尼的原稿图样,细节周到之处可见真的不一般。

获奖仅仅才是开始

获奖仅仅才是开始

在2009年日本民艺馆展上,川原获得了仅次于大奖的“日本民艺协会奖”,年仅20便获此奖,实属罕见;2016年在日本青年会议所主办的、第30届人力大奖中获得最高奖“内阁总理大臣奖”和“经济产业大臣奖”;2020年在虎之门完成的“东京虎之门广场”的大规模和纸玻璃作品,以及东京地铁银座线车站内的系列和纸玻璃作品,都有令人惊叹的不凡手笔。

战前朝日町曾拥有120家和纸工房,后纷纷倒产停业,一位抱有危机感的女性独自守护了这绝技25年,病倒后由丈夫米丘寅吉先生继承。25年后,川原隆邦又成了米丘先生的弟子……立山山麓的小村落,这个全定制的和纸匠人川原隆邦的“川原制作所”,由于其罕见的创意和品味,近年来自美国大型娱乐企业的制作委托、卢浮宫巴黎装饰艺术美术馆的作品展示等,使之从日本出发,走向了更广袤的世界。

相关阅读:岛谷好德的“圆磬”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