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about japan
allabout japan

深度日本:“平假名”的故事

深度日本:“平假名”的故事

有两种最直接的途径能够了解到一个从未踏足过的国家,一种就是亲身去一次,瞧瞧那里的风土人情;另一种则是通过记录的媒介——如影视、书本——去窥见他乡的绮丽。对于后者来说,文字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用自己所熟悉的文字,可以透过他者的描述,去间接性地感受,而直接阅读那个国家的文字,不仅能从字里行间读到别具韵味的人文,还能从这些文字背后之间觉察这个国家千百年的文化积淀。所以,如果暂且无法踏上旅程,那不如就跟着文字,来领略一番别样风光。

闲云野蛋
日文中的三种文字系统

日文中的三种文字系统

很多中国游客去往日本后,就算不会外语,却也能在日本复杂的城市交通系统之间自如穿梭,找到一条正确的路。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的文字系统中包含了汉字,而日本很多地方的地名用的都是汉字,所以对于生长在“汉字源头”的中国人来说,要辨别、记忆这些地名绝对不是难事。

但是,一旦从单词上升到句子,这些不会日语的游客肯定就要犯难了。这之中,除了中文、日文二者在语法上有所区别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日文的文字系统中,除了汉字,还有平假名和片假名。

这两种假名,比起汉字,或许更能代表“日本”。

汉字演化而来的假名

汉字演化而来的假名

据记载,日本最开始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也就是说,他们虽然能够有口头上的交流,但却没有能将这些字音记录下来的载体。直到公元1世纪左右,汉字流入日本;到了中国南北朝时代,日语中已经出现了很多中文词汇......等到再后来,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除了带回了像漆器螺钿这类工艺品以外,还将中日在语言文字上的交流推向了高潮。

8世纪末,那时正值日本的奈良时代(710-794年),传到日本的汉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些笔画繁多的汉字被简化,一些草体汉字逐渐向着如今人们所熟知的字形演化。比如,假名“あ”是从“安”字变化而来,“か”是“加”变的,“さ”是左变的,“た”从“太”字演化来的,“な”则自“奈”字而来。这些文字最终形成了“万叶假名”(万葉仮名 まんようがな)。

万叶假名是一种表音文字,人们可以直接通过这套文字系统来转化成口语。它就像英语里来自拉丁文字的二十六个字母,只要知道它所代表的发音规律,那么,看到这个词时就能直接将其朗读出来,而不像汉字这种表意文字,光是会写,也不一定会读,这也才让拼音有了用武之地。

也就是说,每一个万叶假名表示的是一个日语音节,比如“布久思毛與”这句完全不知所云的话,其实每个字对应的是一个日语读音,这句话读作“ふくしもよ”(bukushimoyo)。后来这些表音的假名和原本表意的汉字一起,被文人们所运用,最终书写成了一部流传至今的优美诗歌集——《万叶集》。

这部诗歌集就像中国的《诗经》一样,在日本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里面有吟咏男女爱情的和歌,也有在葬礼时唱诵的歌谣。当时的人们借由这样的一种方式寄物陈思、直抒胸臆。

从万叶假名到平假名

从万叶假名到平假名

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还是从繁到简,一直在变化的。假名的发展也如此。虽然万叶假名的出现解决了日文曾经只能说不能写的问题,但用汉字来表示一个个读音,还是显得过于繁琐。于是在经过了文人们的不断推敲、斟酌后,万叶假名从繁复的中文古体汉字一步步演变成了如今学习日文的人所熟知的“平假名”(ひらがな)。

平假名还有一个别称叫做“女手”(おんなて),之所以有这个称呼是因为在当时平假名主要是女性所用。

日本的平安时代中期,有一个家族姓藤原。这个家族的始祖名叫中臣镰足(614-669),他曾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包括且不仅限于制定法律;丈量土地;登记户口等重大改革。在他去世后,当时的天皇赐予他了“藤原”一姓。而他的儿子藤原不比等成为了正式使用这个姓氏的第一人。

藤原不比等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都嫁给了圣武天皇,在那之后,藤原一族愈发壮大,有更多的藤原家的女性进入到了宫里。这些身出名门的贵族女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会书写文字,甚至还能吟诗作赋。她们开始以自己的生活为题材,创作出了诸如《源氏物语》《枕草子》等经典作品。平假名也随着这些创作书写开始普及开来。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从日语中平假名的由来之中,不难感受到中国文化对于日本的影响。但就像牛顿第三定律所表示的那样,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影响也是相互的。汉字给了日文最初的那颗种子,日本将汉字直接纳入了自己的书写系统。与此同时,在之后的社会变革之中,西方的许多概念先一步进入到了日本,由当时的日本学者们翻译成了日语——这些词大多用了汉字这套书写系统——等到这种思潮进入到中国时,中国学者们便直接采用了这些翻译。如“政治”、“社会”、“法律”、“理想”等等。

而如今,更是有许多日本御宅族们常用的汉字词汇,又流入中国,成为了网络流行词,如“萌”“二次元”“中二”等。但这仍旧不是个“单行道”,一些中国的网络流行词汇也反向输出到了日本。但每每落地后,这些词汇又会经历一些“本土化”,可能最终离了原来语境的词语会偏离了原本的语意,但这之中说不定又多了一份独有风味,孕育出一些新的可能呢?这样的碰撞和交融或许才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最佳形态。

相关阅读:一篇让你懂日本“祭”

闲云野蛋

一句话形容不了我